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档,电影市场虽遭遇票房低潮,新片数量却屡破纪录,电视剧收视率更是逆流而上,一举占据了网民关注的焦点。在铺天盖地的吐槽和责难声中,一面是大量观众群体构成的观看浪潮,一面则是制作的粗糙和剧情的烂俗。个中原因,除了失灵的IP之外,恐怕得探究一下看脸不走心的唯“颜值”创作论了。
对近来的热门影视剧逐个一瞥,便可窥见一斑。从《幻城》《诛仙》到《微微一笑很倾城》《盗墓笔记》,无论大荧幕还是小荧屏几乎都被李易峰、杨洋、鹿晗等妇孺皆知的小鲜肉,以及郑爽、赵丽颖等耳熟能详的小花旦霸占。在强力胶一般的粉丝群体中,观剧观影的目的未必是期待故事的精彩演绎,而是好奇俊男靓女如何让角色“附体”。这种心理,简直与娱乐综艺节目的受众心理如出一辙。
以吐槽搞怪和炫耀颜值为能事的综艺节目,竟成为影视剧市场的热门属性,足见整个市场的病态和偏见。一般而言,唯有在资本完全主导的市场当中,“劣币驱逐良币”才会升级为一种普遍现象。权力的傲慢催生出对于艺术的轻视,自然导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于是本以艺术表现力为生的影视剧,沦为庸俗综艺节目的“跟班”,也就见怪不怪。换句话说,我们的国产影视剧正在某种意义上“去影视剧化”。铺天盖地的“颜值崇拜”,就与这股“去影视剧化”的暗涌脱不开关系。
诚然,俗文化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没有谁能剥夺老百姓“找点乐子”的权利。电视荧屏上的综艺节目自有其一席之地,这毋庸置疑。在多样化的文化语境下,百花齐放才是文艺繁荣的真正标识。然而一旦俗流倒灌,肤浅成为主流,创作不走心只靠几张脸,作品的质量、市场的导向就令人担忧了。事实上,人们对深度与走心之作的心理需求,并不比声色之欲更少。一些足以净化心灵、激发内心崇高向善之心的作品,更是被公认为艺术史上的经典。
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霸王别姬》《渴望》,到新世纪的《大宅门》《亮剑》,近三十年的中国影视剧,已涌现出一批从艺术造诣到接受程度都可圈可点的经典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无一靠颜值取胜、凭IP吸粉,它们自身就是IP的开创者和审美风范的引领者。其中秘诀正在于“走心”——既不乏艺术的担当,也能摸准时代的脉搏,方可引人共鸣。
反观当下的影视剧,“看脸”者多,“走心”者少,大多数既无艺术的野心,也对于时代沉浮毫不挂心。只是架子搭得赏心悦目,却遮掩不了悬空的事实。“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古人的箴言,至今仍给我们以谆谆告诫,所谓“看脸”潮流的横行,以及纵情于综艺的肤浅之娱,终归是要“致中和”的。我们自当对影视剧回归艺术的主流抱有信心,同时也不妨大力呼吁:在受够了那些单向度、扁平和表浅的泥沙俱下之后,何时才能尝到那润泽人心、洞察生命和直面时代的“清流”呢?(作者 博林)
责编:文化中国网 刘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