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文化沟通桥梁,共享多彩世界文明!
4月17日,由泸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作协《诗刊》社主办,中国诗歌网、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中视华凯传媒集团承办的第五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国际诗人对话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法国等各国诗人、学者,通过视频“云对话”的方式,围绕“诗歌在后疫情时代的嬗变与作用”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的诗歌精神、诗歌意义,聚焦诗歌构建精神、塑造生活的价值与作用。
• 高明
法国诗人,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主任,其作品《鸟姑娘的飞翔》于2020年获得“马克斯·雅各布奖”
会上,通过视频连线,法国诗人,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高明就“诗歌在后疫情时代的嬗变与作用”为主题与中国、法国等国诗人进行了分享。
“感谢吉狄马加邀请我参加此次鼓舞人心的中法诗人对话会,法国大使馆亦对这次活动的举办表示支持。”他表示,“这是诗人之间、法语和中文之间以及两个国家的文化之间的对话,中国和法国至少在精神层面和文学层面是相互了解与相互欣赏的。”
他认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灾难、疫情与诗歌的反抗”这个主题在多个方面都十分具有时代意义。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组委会将高明在对话会上的发言整理如下,与诸君共享:
我们生于语言,自生命之初就沐浴在这片交流的海洋之中。这种沟通与交流是社会生活所固有的。而当2020年疫情爆发时,我们亦进行着最起码的交流,以主语——动词——谓语的形式,被指定、被分配到了一个固定的位置:遵守疫情防控规定、戴口罩、待在家里、不接触任何东西和任何人。就这样,世界被语言的首要功能固定成了一个严格的、井然有序的指令网格。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的这个首要功能是交流:传递信息,命令某人做某事。
在这种情形下,诗歌构成了最大程度的解放。因为诗歌从自身挖掘语言,从其内部出发,去展现诗歌之外的世界。诗歌打破了文字的禁锢,向我们敞开了存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即使未将其遗忘,也暂时地、错误地将其搁置在了一旁。诗歌打开了一个缺口,让我们得以呼吸,走出指定、分配给我们的这份境遇。诗歌是我们所缺少的意义与感性之窗。
在我们面前,矗立着现实之墙。其特点之一是——随着护栏、屏幕、路标和信息横幅的增加,墙的数量倍增。画面与信息混杂在一起,为我们分配了一个位置、一个角色、一个方框。这种描述性的语言(即餐厅的招牌、海报、声明、通告、通函),这种有序的语言,以一种次要的、缺失的扩张方式,无限地再现着真实世界。而在这样的秩序下,诗歌打开了我们的心扉,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得以超越横幅与招牌,穿梭在声明与通告之间。诗歌打破了寻常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这种缺席的现实的原始模样,这就是塞缪尔·柯勒律治所言的“拒绝相信的暂停”。正是在这一点上,如我的朋友让-皮埃尔·西梅翁所说,诗歌可以拯救世界,而在任何意义上,我们亦在这个世界上通过诗歌进行自救,诗歌是停滞的生命维度之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