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国第一长河,浇灌了大半个中国,沿江风景绮丽多彩,她养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见证了悠久绵长的历史,千回百转地流淌到今天。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长江。
莫砺锋钟情于苏东坡笔下的长江,于他而言,东坡在黄州江边徘徊思索的身影,是长江生命形态的象征。
止庵将长江比作时间之流,一条从过去流向未来、永不停息的大江。
对于住在“上江”的廖礼华而言,三江汇流之处的宜宾是最可爱的江城。住在“下江”南京的叶兆言却说,“长江沿线不存在最好的城市,只存在更好的城市。这个更好便是我们各自的家园。”
陈更觉得,长江如诗,所有人类的情感,所有人类可能发生的美丽的事情,都被滚滚长江水说尽了。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9月12日下午,由南方周末主办、五粮液独家支持的N-TALK“诗意长江”来到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的宜宾,携手南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科资深教授莫砺锋,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兆言,作家、学者止庵,中共宜宾市委讲师团团长廖礼华,《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北京大学博士陈更,一同品读长江,畅聊诗词,共同奏响一曲和美的秋日“诗”语。
莫砺锋:东坡笔下的诗意长江
与黄河一样,长江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母亲河。在莫砺锋看来,黄河奔腾咆哮,冲决一切阻碍。长江则以波澜不惊为主要面貌,它更加深沉,更加从容。就诗人的性格特征而言,李太白堪称黄河的形象代言人,苏东坡则堪称长江的形象代言人。
东坡一生漂泊江湖,几度往来长江。莫砺锋将东坡毕生的创作历程娓娓道来,细述其人生经历与长江精神之间的奇妙耦合。东坡的人生就像长江一样,既有一泻千里的豪迈,也有百折千回的艰辛。东坡被命运抛到黄州,在长江边上徘徊思考了将近五年,他参透了长江,也参透了人生。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东坡则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这是对孔子哲言的深刻理解与合理引申。江水奔流不息,但长江千古如斯。个人的生命转瞬即逝,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前赴后继,便形成永无终止的人类文明史。正是在黄州的长江边上,东坡实现了对现实人生苦难的精神超越,也实现了对诗意人生的终极追求。
莫砺锋认为无论是从精神状态,还是从具体业绩来看,东坡的人生都可谓“充实而有光辉”。东坡离开人世已经920年,但他的作品与影响永垂不朽,何尝有一天离开过我们?“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这既是东坡笔下的长江,也是东坡自我人生的生动写照。时至今日,不论是《前赤壁赋》中的哲理思考,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情感诉说,都像滔滔东流的长江一样,永远在我们心中荡起千层波涛。
止庵:时间之流
作为一名北方人,止庵对长江的最初印象来自散文和诗歌。从杜甫的《登高》,到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等等,古诗不仅把止庵的思绪拉近至江边,还让他得以一窥当年江畔的历史浮沉。
青年时期,止庵第一次乘火车经过南京大桥,他趴在窗户上,看到“一条红色的江水”缓缓而过——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长江。
上世纪八十年代,止庵乘坐客运江轮溯游而下,这是他与长江最亲密的接触。船行数日,偶尔会停靠岸边。从长江南岸拾级而上,雾气缭绕同行伙伴的身影突然若隐若现,这是穿越了云彩;在沿岸的渡口短暂下船,攀登数十级台阶去参观白帝城和夔府。看到江边靠卖力为生的纤夫、冬夜里烧灶取暖的穷苦人,让他初次感悟到了人间百态滋味。
这些年来,长江见证了无数人与风景的变迁,纤夫与烧灶不复再现。对于止庵来说,长江就像是时间的象征。“我们生活在长江之边,我们生活在时间之流里,我们是时间的一部分。我觉得每个人如果真的珍惜自己作为时间中间那个微小的一部分,把我们这一生好好活过,那我们就是真正活了一生。”这是长江给他最大的启示。
叶兆言:十里淮河孕南京
南京人叶兆言住在长江边的高楼上,楼下便是江水。生于斯,长于斯,创作于斯,叶兆言对南京有着丰富而细腻的解读。演讲开头,他抛出悬念,南京人为何不吃武昌鱼?这其实代表着沿江居民的恋家情结。吴国时南京流行有民谣,“宁引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在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当老百姓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沿江诸物即便再有名,也不比自己的家乡风物来得亲切。
南京地势雄伟,自晋代以来便有虎踞龙盘之地的美誉。而在叶兆言看来,“虎踞龙盘”不足以概况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特色。“历史上很多年,城市发展一直是以河为中心——南京就是以秦淮河为中心的城市。这可能也是长江流域大部分城市的基本发展思维。”在不同的朝代,由于城市规划变更,老百姓与长江的关系也随之产生亲疏变化。
长江之大,一条支流、小河便足以给一座城市注入生命活力。长江下游,十里秦淮河成就了南京的“六朝繁华”。叶兆言认为,沿江开发是必然趋势,这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他的家面向江北,“几年前搬进去时,对面还是一片青山,现在已经完全城市化,变得非常明亮。”
廖礼华:江城宜宾,因水而兴
宜宾为三江汇流之地,是长江零公里处的第一城。走遍宜宾山山水水的廖礼华,为远道而来的友人叙说起宜宾的历史和人文。“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姐妹耳”,黄庭坚曾游历宜宾,为这里的竹林秀色所陶醉。他也咏叹“清而不薄,厚而不浊”,为姚子雪曲的清冽酒香所倾倒。迷人的川南美景、独特的大江文化、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美酒,共同织就了宜宾人民的和美生活。
在廖礼华看来,宜宾人倚江而生,靠江铸魂。大江容纳百川,激流勇进的气魄,塑造了宜宾人兼容并包、开放豁达、勇敢进取的精神气节。大江文化已然成为宜宾人血脉中的第一文化元素。廖礼华洪亮高亢的嗓音,饱含对江城宜宾的喜爱,亦将宜宾人热情慷慨的待客风范展露无遗。
提及大江文化,自然绕不开巴蜀本土浓厚的酒文化。宜宾是中国白酒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中国最古老的酒窖。“谈起宜宾,必先说酒”。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粮液酿造技艺,已在宜宾这片沃土传承六百余年。时光不仅让酒香愈发醇厚,亦使大江文化经典永续。
陈更:诗歌中的长江故事
长江,是灵感之源,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长江流域,不光孕育了肥沃的土壤,更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养分。180多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让长江的形态极富变化,而长江之诗亦随着地形地貌的改变呈现出千姿百态。在陈更看来,“长江绵延数千里,每一段都有不同的传奇。”
从上游的追索之诗、中游的英雄之诗,再到下游的爱情之诗,陈更在演讲中铺开了一幅五彩斑斓的诗词地图。长江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不论是刘禹锡对瞿塘艰险的感叹,还是杜甫对巫峡萧索的描绘,诗情多与个人仕途、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游地形多变,多兵家必争之地,英雄往事成了说不完、言不尽的主题。到了下游,舒缓的水流托起鱼米之乡,水面上的故事变得轻灵,爱情悄然生长。长江之水见证了“同是长干人”的初遇,也见证了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厮守。江边有“潇潇暮雨“下的多情凝眸,也有”千帆过尽“的望眼欲穿。
一江春水千年悲欢。于陈更而言,所有人类的情感,所有人类可能发生的美丽的事情,都被滚滚长江水说尽了。“人们以江水为意象,借由创作,释放心情,因此我们在长江之畔看到那么多诗歌闪闪发光。”
每个人心中的“诗意长江”
千百年来,中国人品读长江的兴趣从未有丝毫减退——因这长江之味,在“和”在“美”,“美”在气势恢宏间,“和”在千丝万缕紧紧相连的文脉之中。大江之畔的生活,文化与风味缠绕交织,相映成趣。
你心中的“诗意长江”,是怎样一番图景?
在临江游历、品读经典、饮尽一杯佳酿之后,或许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答案——这也是N-TALK舞台一直在寻找的“遥远的相似性”。因此我们从“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出发,开启了一段追寻大江之味、溯源中华文脉的和美之旅。
今年12月,N-TALK“诗意长江”专场还将来到上海,共绘一副开放、包容、创新的长江图景,敬请期待!
本次活动还得到了古代文化常识、诗词苑、诗词夜公子、人文三江、智游天府、今日宜宾、大宜宾、宜宾身边事、宜宾零距离、掌中宜宾、在宜宾、时代泸州、泸州圈子、自贡人不知道的自贡事儿、自贡网、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四川轻化工帮帮团的特别支持。
以“大江之上,书中华英才;佳酿共饮,敬千古人物”为主旨,从今年7月起,五粮液携手南方周末打造了“长江文化带万里行”综合类文化项目——在长江的地理大背景下,追寻名人踪迹,以历史非虚构人物报道《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系列微纪录片《大江之味》、N-TALK“诗意长江”演讲秀等形式,纵览历史传奇、经典名篇、文化传统、人情风味、美食佳酿, 聚焦大江之上多彩和美的文化产物,一窥长江文化带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