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正文

千里之行,摄于足下——《见贤思齐》作者马千里专访

时间:2016-05-25 12:11:01    来源:大众网 高柳依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孔子七十九代嫡孙孔垂长在北京拜见孔德懋

  


  孔子七十五代嫡长孙 孔祥楷

  


  孔子七十五代嫡长孙 孔祥楷

  大众网5月23日讯 马千里曾担任走向世界杂志社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副社长。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评委,山东新闻奖评委。

  曾获“山东省十佳青年记者”、“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山东省对外传播奖优秀工作者”、“齐鲁杰出摄影师”等称号。2008年作为山东新闻宣传界的代表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获国际国内外摄影作品奖40余项,发表摄影作品6000余幅,撰写学术论文9篇。

  《见贤思齐——千里眼中的孔子后裔》是一本精美又厚重的摄影作品集。在这本画册里录入了国内50位杰出的孔子后裔,展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和人生光彩。很难以想象,作者是如何凭着对圣哲先师的敬仰,用整整六年的时光去完成一个常人无法完成的鸿篇巨制。这部摄影作品集的出版在国内外艺术界和文化节引起了具大的反响并被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们有幸对此摄影作品集的作者马千里先生进行了专访。

  五月的阳光在季节的风中摇曳,洒满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春末夏初的日光,比初春多了些暖意,比夏日少了些灼热。当我们拜访著名摄影家马千里时,便有这样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

  见贤思齐艺无境  江山代有才人出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对他的影响,当时在“大众日报”大院里生活的马千里从小就看身边的叔叔阿姨扛着“长枪短炮”进行工作,耳濡目染的熏陶让他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了拍摄技法技巧的学习。到1989年时,马千里凭借其突出的摄影能力调到了《走向世界》杂志社,担任摄影记者,从此便开启了他的千里摄影之路。

  捧着马老师这本厚达近200页的摄影作品集,我问道:“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萌生拍摄这样一部作品集的想法?”马老师说:“与孔子后裔的因缘际会始于2008年的一天,我带着外地的摄影家到孔府采风。我伫立于后花园附近的后五间展览室,这里展出的是孔子后裔中历代衍圣公的画像。我脑海里当时就有了这一连串的想法:“要是有影像资料保留下来能流传多少年呢?现在依然健在的孔子后裔可都安好?历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圣人后裔如今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都在做什么……”一瞬间的起心动念成为我拍摄孔子后裔的最初动机和想法。

  宝剑锋从磨砺出 技到精时工者志

  看似一个瞬间的想法,要真的开始去做,把它变为现实时必会面临重重困难。

  在确定这个选题后,马老师说自己其实是既兴奋又恐慌。高兴的是这个拍摄方向无论是对于孔子后裔还是社会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很有研究意义。但资金的紧缺,高质量设备的投入,也是让马老师头痛的地方。全世界孔姓后裔多达三百万人,如何确定典型拍摄者便成为了首要难题。在通过网络、报刊、电视、书籍等收集查阅有关知名、优秀的孔子后裔的资料与简历,在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孔德墉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下,根据其个人成就、职业、年龄、性别等,首先圈定出100多位计划拍摄的优秀孔子后裔名单,然后又找专家学者,帮助论证了这一思路及名单。

  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了大量关于孔家传记,儒家文化的书籍之后,一套完整的摄影方案轮廓出现:先从年龄大、成就突出的孔子后裔拍起。每准备拍摄一位人物时,马老师都会认真查阅其相关背景资料及影像资料,预先熟悉人物的形象特征,找出适合反映人物特点的表现方式,根据不同人物制定出详细的拍摄方案,通过与拍摄人物的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并融合自己专业的摄影技能,力求通过不同的拍摄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人物的不同风格和个性,展现出他们的与内丰厚的内心世界。

  看似简单的人物拍摄,背后都要付出很多努力,特别是在前期的准备和联系阶段。有些拍摄人物已是耄耋之年,身体不适,行动不变,如何说服其家人同意拍摄并且抓住老人稍纵即逝的神情状态,这都是拍摄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在拍摄孔子玉(孔子第七十二代孙,曾任新中国的第一任曲阜县长)时,老人已97岁高龄。因顾忌老人的身体,在拍摄过程中极其谨慎,在家人的配合下,不断调整拍摄角度,终于拍到孔老这张精神矍铄的画面。

  拍摄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采访孔德懋(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全国唯一一位终身制全国政协委员)时,马老师共前往北京进行了4次拍摄。每次的拍摄都是情感加深的过程,也是发现细节的过程。孔德懋女士出生于曲阜孔府,从小家教严格,形态端庄,气质高雅,在他人面前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举止,在后期拍摄时孔老给马老师说:“我以前拍的有点瘦,能不能这次拍的稍胖点?”通过这一细节,既能看出孔老对马老师的信任,也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可爱之处。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恰恰需要一种文化思想使我们的灵魂跟上我们的脚步,而作为经典的儒家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血脉得到了延续。马老师说,在这6年的拍摄过程中,随着和众多优秀的孔子后裔深入接触,越来越感觉到儒家文化确实是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坚毅品性,优雅气质,大方谈吐,以及一种对事业持之以恒的精神。正如这部作品集的名字《见贤思齐》一样,我们不仅要去看,更要去想,去做,向德才兼备的前辈学习,努力让自己的精神得到充实,内心世界得到升华。

  千里马行万里遥 始到齐鲁青未了

  前后历经6个春夏秋冬,行程5万多公里,为了这部作品集的出版,马老师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双休日和节假日,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不是在采访着,就是在采访拍摄的途中,或者是在为采访拍摄准备着”,这其中的艰辛困苦可想而知。回顾整个拍摄过程,我问马老师如何自我评价,马老师很谦虚地说“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讲故事,我只不过是记录了50个人物故事而已”。套用潘鲁生先生序言中的一句话觉得再合适不过了“这种探索和视觉表现有着丰富的意义,即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即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即使经典的也是大众的,既是写实的也充满了观念和精神的意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利用镜头记录身边的生活,当问到能否给现在年轻的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一些建议时,马老师说,尽管现在大众摄影的门槛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审美标准和评判标准的降低。无论是以娱乐为主的业余爱好者,还是以职业谋生的专业摄影师,都要关注当今社会发展状态,深入生活,挖掘身边鲜活的、有感染力的素材。在当今快餐式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内涵深刻的创造题材,拍摄个性突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作品。特别是报刊网络记者、摄影师,更要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传递社会正能量,体现社会发展进度和变化,使拍摄作品既有社会价值,又具备文献价值。最后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要使拍摄作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

  在采访最后结束时,我们很想知道马老师是否有拍摄下一部作品集的计划,马老师笑着说:“其实我这个题材还没有结束呢!”我不解地看着马老师,他补充说道:“我要把这个题材延续下去,要拍摄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孔子后裔。有很多孔子后裔遍布东亚,东南亚,美国,欧洲及世界各地,都非常厉害,有名气。这不仅是对孔子后裔提供了学术研究,同时更是极具价值的史料文献,对未来世界孔子后裔血脉的延续提供了可考性与可追性。虽然未来可能涉及的人物会更多,工作量会更庞大,但我奔着这个目标也会继续走下去……”

  采访后记

  虽然和马千里老师是第一次见面,但整个采访完成后,让我们对马老师不禁肃然起敬,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马老师在专业上的严谨,更多的是他这种工作激情和对艺术执着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无疑是种感染和激励。

  六年的拍摄之路,充满种种艰辛,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样一部优秀的,具有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摄影作品集。为了使这部作品更加严谨,作者通过历史文献考究,确定了孔氏家族字辈,南宗北宗,并且在每个人物配图文介绍同时,还记录了当时人物的拍摄要点及拍摄技术数据,而随着时光的推移,有些照片已成为历史绝版,这一本厚厚的摄影作品集,每个细节都透露着马老师的用心。

  文章完成后,我们仍在翻看这部作品集,回想着和马老师交流的场景。因着时间关系,还有很多故事没听他说完,实在遗憾。但这种经历,这种精神,已深入我心,我们想,我们的千里之行,才刚刚开始……作者:北京《神州》杂志社 高柳依


责编:文化中国网 刘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