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齐鲁新闻>正文

山东省今秋将全面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

时间:2017-06-28 08:10:52    来源: 齐鲁晚报 郭立伟 张如意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3日下午,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暨教科书审定工作新闻通气会在省教育厅召开。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案,今年秋季学期将在我省中小学全面启用。山东省也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

  作为独立课程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山东省为首家

  2015年5月-2016年5月,山东省集中1000多位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集体研制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纲要》,建构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文化课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立德树人新格局。其中,专门出台了《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案。

  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2016年9月23日,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开受理传统文化课程教科书报审的通告》,面向全国受理教科书申报,共有17家出版社报送了申请。受理申请后,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两轮审查,最终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齐鲁书社、泰山出版社、济南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9家出版社15个版本的教材通过了审查。这是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主持审查通过的全国第一套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

  “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各5个版本,共15个版本。”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介绍,传统文化课是“一纲多本”,具体实施是各地市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版本选择。在现场,记者也看到了几个出版社的样书,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共分为了五个单元,分别为“好学”“孝亲”“友爱”“尊师”“明礼”,在第九课《益友》中,有两则分别为《小儿语》“要成好人,须寻好友;引酵若酸,那得甜酒!”和《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为了适应低龄学生的阅读,每个字上都标有拼音。

  三阶段教学目标不同,秋季学期全面启用

  根据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分学段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小学学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在初中阶段,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形成一定的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能力。

  在高中学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理性认识为重点,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研读,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学养,重点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分析和系统把握能力,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自觉。

  张志勇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地方必修课程,各学段也有具体安排。其中,小学教科书每年级一册,共6册。初中教科书每年级一册,共3册。义务教育学校每学期16课时,可结合文化主题教育、道德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进行学习。五四学制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参照实行。高中教科书一二年级每年级一册,共2册,每学期18课时,共计4学分。

  “今年秋季学期我省中小学将全面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由此,山东省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张志勇介绍,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与中小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与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密切结合。

  以儒家文化经典为主,结合时代精神培养价值观

  “这个课程是以人格教化、道德教养、人文教化这些经典为核心的,它是以独立的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不是大口径的传统文化的概念。我们现在强调以‘四书五经’、儒家文化的原典,结合时代精神的传承,来培养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张志勇说。

  课程建设按照“系统规划、分层设计、纵横贯通、有机衔接、有效推进”的思路进行总体设计,全面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要求,对中小学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分别确立各个学段的具体内容和教育教学重点。

  本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的选取以儒家文化经典为主;在儒家文化经典的选取中,以“四书五经”为主。

  课程拓展内容可涉及中国古代礼仪、传统节日、书画、音乐戏剧等知识,中外名人名句、古今中外经典故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特别要突出山东地域文化特点,涵盖齐鲁文化、齐鲁地理和人文景观、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齐鲁风俗等方面,以充实丰富学习内容,拓展扩大学习视野。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