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正文

专家称“滴血验癌”不可信 建议去权威机构诊治

时间:2016-04-18 14:57: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乐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医院体检,我们都会抽个血,查下肝功能、血常规什么的。如果说只要抽一滴血就能查出您有无患癌症风险,您信吗?当前,就偏偏有这样一些机构宣称“一滴血可查是否患癌症”,部分体检机构也声称一滴血或者几滴血便可以确诊癌症。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王宁日前表示,这并非是确诊癌症的根本标准。

  抽血化验,是大家体检和到医院就诊时经常做的项目。血液中的一些化验数据,的确可以有效检测判断人体是否患有某些疾病,但对于诊断是否患有癌症并不现实。

  根据已有公开报道,澳大利亚和日本的一些医疗研究结构,在血液检测癌症方面取得进展,但只是能够检测出少数癌症病症或者患病风险,并非全部,也并非100%准确。一般来说完整的癌症筛查是通过多种检查手段,如病史、症状、物理检查、放射、超声、化验等等,而非只靠某一种检查即可达成。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王宁表示,通常所说的“一滴血查癌症”概念是肿瘤血清标记物的检测,这种检测值不能完全诊断是否患有癌症。现在有一定比例的人群,比如肿瘤血清标记物比较高,都会超过标准,专业上叫做假阳性;还有一些人群得了癌症,一直到去世的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没有超标。这个比例比较大,超出医学上可以接受的范围,基于这样的原因,它并不是诊断肿瘤可信的标准。

  王宁表示,肿瘤血清标记物检测目前可以用于判断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肿瘤时血清标记物指标比较高,在做过手术或相应治疗后,指标降下来了,就认为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基本上在临床是应用于治疗效果的评估。

  此外,上网去搜索“一滴血”不难发现还有这样一款仪器,名为“一滴血检测仪”。这台仪器号称“只要一滴血,根据血痂的颜色、裂纹走向,便能推断待测者的身体状况,甚至能诊断出缺乏维生素、胃炎、肝硬化、癌症等上百种疾病。”而这款仪器由于检测方便往往被用于保健品讲座,甚至成为不法分子兜售药品的、欺骗消费者的工具。

  近几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2015年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癌症总发病429.16万例,总死亡281.42万例。癌症诊断一直是医学上难以攻克的难题,癌症的凶险更是让不少人“谈癌色变”,而恰恰有一些机构利用了大家的这种心理,将既有的检查手段辅以新包装推向市场。

  在这里必须提醒大家的是:癌症快速检测是全世界医疗机构攻坚的目标,目前依然属于极尖端、极前沿的研究,真正能用于临床的很少,滴血查癌终究只是参考数据。那么,面对癌症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了吗?

  目前,我国发病率比较高的癌症包括:肺癌、肝癌、消化道肿瘤、胃癌、女性的乳腺癌和宫颈癌等。对于这些癌症如何做到早发现?王宁副主任给出具体检查建议。以发病率最高的肺癌为例,像吸烟者就属于高危目标人群。

  王宁介绍称,高危人群一般指吸烟人群中吸烟指数达到20包年。什么叫20包年呢?就是指这个人每天吸烟的包数乘以吸烟烟龄,并且年龄超过45岁,这样的话就可以去做肺癌的低剂量螺旋CT,来诊断早期病人。

  现在,国际上通过这种方式筛查出的绝大部分肺癌患者都属于早期,五年生存率能达到80%以上。王宁表示,如果没有早发现早治疗,只是依靠有明显症状了再就诊,70%的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期或者晚期,五年生存率不到10%,甚至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这也是政府和医疗机构建议大家早诊早治的原因。

  王宁副主任表示,对于肝癌、消化道肿瘤、胃癌,还包括女性的乳腺癌、宫颈癌等目前都有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

  另外,人们日常的一些不适症状,特别是持续的不适症状,人们通常误以为是一些所谓的“老毛病”,其实这些要引起大家格外的注意。

  王宁建议,一些老烟民,咳嗽已经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症状,慢性肺炎、老慢支发展成为恶性肿瘤时,没有引起重视;另外比较常见的是,大小便发生变化,比如长期腹泻,尿的颜色改变,便血等;第三类是不明原因的发热,因为癌细胞在体内发展,会侵犯体内器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炎症,造成不明原因的发热。因此,有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排查原因;第四是不明原因的消瘦。但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再去医院诊断,很有可能已经到了癌症中期或晚期。

  王宁副主任还是建议大家对于癌症的早诊早治不要惧怕,根据相关提示到权威的医疗机构尽早做检查。

  对于目前一些体检机构声称一滴血查癌症或者几滴血可以准确确诊癌症的说法,相关专家也表示并不可信,只能作为参考。对于癌症的检测方式,我们也不能仅听凭追逐商业利益的体检公司的一面之辞,也不能被他们口中的一些新词汇所蒙蔽。


责编:文化中国网 张丽平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